秋意渐浓风微凉,时光恰好正当时。初秋九月,文昌市铺前中心小学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林尤雄名师工作室团队到文昌市铺前中心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成果推广。
本次活动共设三个环节:课例展示、点评交流和专题讲座。
课例展示第一节
首先由文昌市铺前中心小学蒋翠婷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蒋老师用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导语导入,引出课题。接着挑战读准词句并利用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要素串联法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故事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手段,帮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知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从而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处境,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再让孩子们梳理出小女孩划火柴时出现幻象的过程。
蒋老师以其温润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进童话的世界,感受小女孩的悲欢离合。孩子们在蒋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学会了文本分析,更体会到了故事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课例展示第二节
第二节课是由文昌市锦山中心小学的符亚丹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符老师先以复习导入本课,然后聚焦小女孩划亮火柴时产生的幻想,从而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想象,符老师在这个环节,很用心地设置了三个挑战,来帮助学生通过抓住擦燃火柴时看到的画面,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接着,符老师让学生找出小女孩结局的相关句子。以乐衬哀,感受结局,引导学生跳出故事内容又走进去,在故事的结局中体会文本的深层文化内涵——小女孩命运悲惨,却又执着于美好的愿望。最后,让学生们交流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符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在符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点评交流
工作室主持人林尤雄主任首先对“基于整体思维的小学语文连贯实践活动设计策略”课题成果做了简要说明,并引导大家围绕“整体思维”“语文实践活动”“连贯”三个关键词,对这两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展开讨论。
符亚丹老师:回顾本堂课的不足并提出,没有抓住“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个语文要素去引导学生,缺乏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与指导。
黄艳老师:
1.缺乏“圣诞节”“团圆夜”“冰天雪地”等文化背景与生活画面的补充介绍。铺垫较少,学生缺少生活背景感知。
2.提出老师在备课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3.教师要少讲精引,放手让学生充分读书,去感受文本中想象的画面。结合画面引发学生的感受。
林尤雄主任:
1.三年级学生对于“圣诞节”“圣诞树”等文化背景不了解,教师应提供帮助,铺垫到位,才能理解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和美好幻想。
2.老师设计的贯穿全文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对接单元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每一段路都只走了一半,落下一半,造成课堂学习大量的无效损耗。
3.学生没把课文读好,语句朗读不流畅,语言表达不完整。读不好文,说不好话,一切的分析讲解都是空中楼阁。
4.生字词“蜡”“烛”,只教不写。教而不学,基本等于没教。
5.碎问碎答较多,入情入境的朗读极少,学生难以深入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谈起感受显得苍白无力,更无法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
最后几位教研员共同探讨了当下乡镇学生朗读困难的现状并交流了意见。提出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应是朗读,先是读正确、流畅后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形象。
专题讲座
在教育的多彩世界里,小学语文如一朵娇艳的花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林淑美校长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为我们带来了《中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策略》,带来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启迪。
导语:教学新常态将呈现为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单篇课文,要融于单元情境任务中,与单元教学保持一致。学生才能真正地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持续有效地展开语文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录
一、立足教材,确认任务
二、厘清要素,确定目标
三、选择模式,规划课时
四、进阶活动,连贯实践
五、创设情境,语用训练
六、教学评一致,知能行合一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持续深耕语文教材,细品文字背后的意蕴。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力求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益于学生。
编辑:潘怡君、马欣欣
审核:潘 妹、邓秋霞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铺前中心小学